今天,如果在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上,没有安装Microsoft Word等文档处理软件,怎样写文章呢?
不必发愁。打开网页浏览器、进入谷歌网站的在线文字处理软件GoogleDocs页面,新建文档、编辑内容;将文档保存在谷歌服务器上,而不是你的电脑硬盘里,你就可以在任何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上随时取用。
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云中漫步》中说,如果你喜欢上了这种在线文字处理的新颖编辑体验,那么你正在拥抱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CloudComputing)。
最新的动向是,Google将于2009年内推出GDrive服务,用户通过该服务可以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数据(邮件、图片、音乐和文档等)都存在网上,并可以随时接入那些数据,“GDrive的推出将使传统PC变得多余”。
当前的金融海啸迅速扩大了云计算的应用趋势。对于需要节约基础投资的中小企业来说,允许大量网络系统共享IT基础平台的云计算服务,可以帮助他们只需通过使用量来交费,而无需像现在这样,自行购买服务器和由专人维护,从而以最小成本和最便捷方法使公司达到企业级技术水准。
相比于国际IT巨头早早投入巨资争夺云计算制高点,中国IT企业应对云计算有些落伍。迄今为止,只有两家IT产业企业明确宣布了自己的云计划——一家是网络安全公司瑞星,另一家是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
而且,所有关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加入“云”竞赛的初期迹象,是直到去年7月以后的这半年里才开始零星出现的。
“云安全”炒作?
在云计算的理想状态中,用户将不用担心病毒入侵。网络安全公司瑞星是国内最早高调宣布“云规划”的公司,它在去年7月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概念的“云安全”计划。
这个计划打算将用户和瑞星技术平台通过互联网紧密相连,组成一个庞大的木马、恶意软件的监测和查杀网络,每个“瑞星卡卡6.0”用户都成为“云安全”参与者。
通过这些云安全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网上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送到服务器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正式运行半年来,这个"云安全"系统已经覆盖了超过上亿国内网民。”瑞星软件公司市场总监马刚对本报记者说,此前,面对呈几何级数爆炸增长的新木马病毒,瑞星每天都能截获8-10万个。如果交由普通的病毒分析工程师分析,每天最多只能分析20个左右新病毒。实施云安全后,瑞星每天处理新病毒已稳定在12万个左右。
马刚说,目前瑞星“云安全”系统在服务器、带宽等硬件上的投入超过数千万元,未来数年的硬件投资不会低于现有水平,而相应技术团队和未来研究花费也将数倍于硬件投资。
在瑞星宣布“云安全”计划两个月后,国内另一安全厂商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周鸿祎博客,周鸿祎新闻,周鸿祎说吧)在公开场合说,国内没有真正的云安全,“只有那些拥有大规模搜索技术、邮箱技术、存储技术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公司,才能真正实现"云安全"”。
“一个企业没有1000台以上的服务器,就不要妄谈"云安全"。”周没有透露奇虎拥有多少台服务器,只是声称奇虎已经初步建成中国最大的“云安全”计算中心。
不过,在三星经济研究院(中国)技术产业组研究员许李彦眼里,这几家国内杀毒软件厂商的“云安全”之争,更多的只是概念炒作。“当国外安全厂商早已纷纷提出云计算业务时,国内这些杀毒软件厂商都不可能说我没有,哪怕只是用这个概念它也要说出来。”她评价说。
许李彦认为,真正的云安全服务,除了面向个人的安全产品外,还有更多面向企业安全的产品。“真正的云安全要求服务能覆盖企业安全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杀病毒,比如赛门铁克提供的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端点安全、数据备份和存储等,并且在服务的主动性上做得更深入。”
所谓主动性,即不同于过去发现问题然后被动解决,而是其提供的云服务能主动地管理企业的安全体系,例如在威胁发生前进行资料备份等。“因此,真正的云安全要求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继而要求硬件的支持和平台的搭建。”许李彦说,国内的安全厂商还极少有能做到这些的。
950亿美元的市场容量
阿里巴巴是国内第二家高调宣布进军云计算的,时间是去年12月底,恰值国际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云计算战略师JeffBarr来华探索其云业务进入中国的可能之后。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称,阿里建设的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将在2009年初落户南京,建成后将与杭州总部的数据中心一起协同工作。
“南京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的前期投资超过亿元。”阿里软件总经理王涛日前对本报记者说,南京云计算中心建成后不仅能够满足南京周边数十个城市、近百万中小企业的IT计算需求,也能供长三角地区多个软件园区的ISV软件公司开发API接口,调用各种计算、存储、带宽等IT资源。
“我们目前在电子商务云计算市场没有竞争对手。”王涛没有透露阿里实现云计算的具体途径,只称在适当的时机会对外披露技术细节。
然而就在距离南京仅两小时车程的无锡,IBM建立的世界首个商用云计算中心已经实现商业化,打的同样是中小企业牌。IBM称,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和软件,云计算可以帮助客户节省多达80%的机房面积和60%的能源和冷却费用,同时将资产利用率提升至原有水平的三倍。
目前,IBM在云计算业务上投入的收购、研发和整合成本已超过20亿美元,建设其位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公司历史上最复杂”的云计算中心就将耗资3.6亿美元。
信息技术咨询公司IDC预计,到2013年云计算服务开支将占整个IT开支增长幅度的近三分之一。美林则预计未来5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美元。
腾讯联席CTO熊明华预言,未来5年内,面对带宽、存储、电力、机房等成本的大量增长,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利润可能会被吃掉,如果不能应对“云计算”的挑战,中国互联网也许会面临“崩溃”。
产业链短板
即便对中国网民来说,云计算眼下还是最新鲜、最时髦的,但王涛对它一点不陌生。他说,很多人误以为云计算是IBM、Google、Amazon这些国际IT巨头的独宠,其实中国工程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专家已经从事该领域研究多年了。
但相对于国际IT巨头在2008年热捧“云计算”的激烈争夺战,中国本土企业一开始显得并不热心,直到2008年年中,才推出了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应用,并且在产品本质上与“云计算”还有较大差距。“云安全更强调安全威胁信息的聚集,与云计算本身利用网络上富余的资源提高计算和搜索速度还有差距。”许李彦说。
许李彦说,国内和国外云计算企业最大的差别是,国外企业是以建立云平台为中心,在平台上提供各种服务、并为用户开源共用;国内企业投资云计算首先强调的是为自身主营业务服务,目前看也并不开源。
她打比方说,这就像国外企业是在建一个游乐场,不仅自己开发游乐项目,也让大家租用场地共同开发,由此吸引的客户将越来越多;而国内企业不具备场地优势,只是自建游乐项目来挣钱。
中科院管理学院教授、互联网资深分析师吕本富对本报记者说,建立云平台的大型服务器、存储和节能等关键技术还是掌握在IBM、Google等国外IT巨头手中,国内企业并不拥有;而诸如阿里巴巴等国内企业则在比如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领域拥有一定优势。
三星经济研究院的分析说,云计算产业链的理想状态是:云计算的运营商将硬件商、软件商、数据整合商、平台技术商和终端提供商整合进云平台,通过一个标准的模式向最终用户按需提供服务。
许李彦认为,相比跨国公司,仅拥有单一产业环节优势的中国企业很难在产业链上游占有先机。